平安健康网
您当前位置:平安健康网 >> 养生保健 >> 浏览文章

基层医院“有编不用”让人费解

责任编辑:杜玉梅 文章来源:人民网 加入时间:2023-11-22 12:55  阅读量:9820   

近日,《半月谈》记者调研发现,部分区县基层医院在编制资源大量空闲的同时,却招聘许多没有编制的医务人员。比如某县人民医院共有编制763个,目前实有职工共计1121人,其中编制职工616人,空编率19.3%;编外职工505人,占总职工数45%。医院领导透露,医院有117个编制空闲,但县里没有批准使用。编制紧张无法增编尚可理解,有空余编制却不允许用,让人费解。

基层医院“有编不用”让人费解

编制需要长远规划、统筹安排,在医疗保障体系日益健全、公立医院机构数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,医院编制被严控甚至减少不足为奇。然而,当前基层医务人员编制呈现整体增加趋势,一些地方却有大量医务人员编制空置不用,如此情况,绝非正常现象。

一些地方对医院编制显得“吝啬”,背后往往有十分现实的原因。地方财政向公立医疗机构投入资金,主要用途就是发放财政供养人员工资待遇。因此,医院在编人数,直接决定了财政投入的基数。当地方财政吃紧时,就得尽量压缩开支。在一些人看来,医院或多或少有些收入,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资金,暂时收紧编制,让医院承担临聘人员工资待遇,可以节流减支。于是,医院的编制就成了先被拿来“开刀”的对象。

应当看到,医院临时招聘编外人员,并非毫无好处。聘请和辞退无编制人员相对容易,且确定工资待遇比较灵活,可以高薪聘请紧缺人才。当前基层医务人员编制增速不及医疗需求增速,编制不够用成为普遍现象,让临聘人员形成补充也是务实之举。但是,如果基层医院编制控得太紧、闲置太多,恐怕会留下各种后患。很多高水平医务人员,只有得到编制的保障才愿意下到基层。高薪聘请编外专家是一种方法,但编外专家也会缺乏归属感。临聘人员流动性很大,极易导致人才断层。聘用的编外人员太多,还会增加医院的创收压力,可能间接导致过度诊疗现象,加重患者负担,损害医疗的公益性。

编制这根“杠杆”发挥不好作用,很多医改举措难以实施。“县聘乡用”是化解偏远乡镇医疗人才紧缺难题的重要手段;定向培养医学生模式可为基层输送了大量医疗人才;基层医务人员晋职晋级可享受不少优惠政策……这些无不以编制为基础。有编不用,此类医改举措只能暂缓或搁置。普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、增设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等,也有赖于稳定的医疗人才队伍。没有编制这个“稳定器”,这些基础工作的可持续性就会面临挑战。概言之,基层常常需要运用编制来解决医疗难题,“有编不用”恐怕不是长久之策。

临聘人员对医疗工作的贡献,也应该得到肯定。但在编制内外待遇仍然有较大差距的背景下,关爱医务人员的一个好办法,就是让临聘人员有更多机会获得编制,进而实现同工同酬。理顺基层医务人员编制,具有走活人才“一盘棋”的作用。

强化基层医疗的举措很多,最重要且最困难的,就是建设一支数量和质量都达标的基层医疗人才队伍。善用编制,对于人才队伍建设具有引领作用。消除编制使用误区、科学设置编制、发挥好编制的作用,才能为“家门口看病”打牢人才和技术基础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生活栏目
2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