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爷叔心电图心肌酶正常,血管却堵了99%!记者调查:心梗救治,如何更“
图说:上海十院胸痛中心 石庆 摄
近年来,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,每年发生急性心梗的患者约100万人,45岁以下中青年心梗发病率更是逐年上升。如未能及时救治,可能导致患者因急性心肌缺血而死亡。11月20日是中国心梗救治日。1120寓意有两个,一是“胸痛拨打120”,二是“争取黄金120分钟”。昨天,记者走访本市多家医院的急诊,看心梗救治的绿色通道能否真正畅通。
不放过任何可疑胸痛病人
上午11时,记者来到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急诊,这两天气温有所下跌,心血管病人有所增多。一辆120救护车送来一位心肌缺血的老年女性患者,预检台的护士马上上前对接,“怎么不舒服?胸痛有吗?”
图说:胸痛患者优先治疗是共识
记者在急诊看到,从急诊预检到心电图室以及地面上,都张贴着“胸痛优先”的标识。心内科主任车文良介绍,上海十院是沪上首批认证的胸痛中心,2016年10月开诊,2017年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。十院胸痛中心每年接诊的心梗患者约600例。中心拥有5间导管室,实行24小时值班制,并配备床旁心肌损伤标志物快速检测、床旁心超等设备,能在20分钟内完成心肌梗死的快速诊断。十院还较早建立了胸痛救治网络,实施急性胸痛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,确保急性心梗的院前、院内无缝链接。
诊室里,林莹医生正在接诊一名来复查的患者张先生,反复劝说患者戒烟、控制血糖。见到记者来采访,这位66岁的上海爷叔立即主动介绍起自己的病情:“我就是一个心梗病人,我的命是林医生救的,所以还是要听医生话,不能心存侥幸!”
上个月的一天,张先生突然感到胸口闷,活动后胸口有种缩紧的感觉,症状不能缓解。尽管自认为平时身体硬朗,但这些年也听说过“胸痛致命”这样的说法,他在老伴的陪伴下来到家门口的十院检查。
图说:林莹在接诊
心电图、心肌酶等指标都是好的,但林医生却坚持让他住院检查,认为症状像不稳定型心绞痛。爷叔虽然怀疑,但也听医生话,马上就住院了。冠脉造影显示,血管一段堵了90%,另一段堵了99%。植入支架,术后症状即完全缓解。
林医生说,“很多心梗患者都说自己平常好好的,有一点胸痛胸闷不适也不当回事;即便有蛛丝马迹,也不认为自己会心梗。这些年,大众对于心梗的认知虽有进步,但依然很有限,还需要不断宣教,指导公众要能够早期识别症状,遇到难以忍受的胸痛时要及时去医院。”
一体化救治,不断缩短时间
来自上海市卫健委的数据显示,上海市116家单位开展胸痛中心建设,51家通过认证,基本实现急性胸痛救治网络的市域全覆盖。在转诊环节,上海也已搭建一条从急救车到急诊室的“快速路”,确保心梗病人在救护车上能够先行排查,医院第一时间跟进治疗。
在虹口区武进路上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,记者看到一块写有“胸痛中心”的醒目红色指示牌立在急诊入口。走进急诊大厅,室内的地标和悬挂标识都有着清晰的“胸痛中心”绿色通道指示。在急诊抢救室门口的护士台,一面“市一医院与120协同救治平台”工作屏正显示着一辆即将运送患者来院的救护车及病患信息。
图说:市一医院急诊大厅
而在松江,市一医院承担着区域内胸痛患者救治的重任。由于松江及周边地区范围较大,医院和区域内其他医疗机构成立了“胸痛联合体”。胸痛患者到院分诊后,预检护士会为其佩戴胸痛腕带。该腕带在标识胸痛患者的作用之外,确保患者到任何诊疗单元都能被自动精准抓取时间,还有定位功能,能连接到院内胸痛急救管理信息平台,对院内流程的改善和优化起到推动作用。
救治提速需要多方努力
抢救心梗患者,关键是围绕“快”字运转,要打通医院内外多个环节,不在不必要的步骤浪费时间。一位120急救医生告诉记者,这些年,胸痛患者的绿色通道更“丝滑”了,但仍然存在一些各环节衔接上的短板,比如还是有不少医院需要经过急诊预检这个环节,无法真正做到“急诊绕行”。
早在胸痛中心刚开始建设的那些年,各家医院的胸痛中心纷纷冒头,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胸痛中心吗?投入硬件建场地不难,但能否正常运作起来,真正打通快速救援通道,考验的是一家医院的综合能力。胸痛中心的建设不是越多越好,而是要合理规划,并能覆盖全市区域。如果只是为建而建,病人送过来了没有人力和能力救治,只会耽误病情。
基层就不必参加胸痛中心的建设了吗?其实不然。对社区来说,依然是胸痛患者救治网络中的重要一环,基层医生必须要快速识别,迅速转诊,把患者送去最近的、有能力救治、经验丰富的胸痛中心。
图说:心梗患者在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接受治疗
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许嘉鸿介绍,公利医院胸痛中心的“双绕行”是救治心梗患者的关键一招。患者被送达医院后,不必经过急诊室抢救和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,而是直接被送入心血管介入导管室。这种打破传统救治流程的模式,大大缩短了救治时间,提高了心梗患者的生存率。
公利医院胸痛中心不断努力缩短D2W时间,最快的一次达8分钟,根据国家胸痛平台数据统计,公利医院胸痛中心在2024年的平均D2W时间达到了43分钟,优于国际标准的90分钟。医院与周边5公里范围内的8个社区建立了胸痛急救网络,还实现了“患者未到、信息先到”、上车即抢救的流程优化。据统计,在医院启动“一键启动”综合救治体系以来,成功启动千余次,抢救成功率提升至90%。
心梗救治,时间就是生命,但光有医疗机构的努力远远不够,大众教育依然是胸痛中心建设中的短板。2年前,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,我国77.13%的心血管死亡发生在家中,18.49%发生在医院,1.69%发生在养老院,1.13%发生在去医院的路上,还有1.56%发生在其他地点。
在专家看来,公众对心梗的知晓率、呼救意识和自救能力均有很大提升空间。心梗患者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仍然很长,很多人对胸痛不在乎,直到发生急性心梗被送医,往往会说,“我明明一直都好好的”,实际上,身体可能已经给出了一些细微的信号,只是患者本身没有察觉。
“一方面,患者需要知道胸痛后第一时间该如何处理;另一方面,也需要知道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。”许嘉鸿说。
突发心梗如何自救?
数据显示,在冬季,气温每下降1℃,人群发生心梗的风险就增加2%。但心梗并非毫无征兆,在急性心梗发作时,患者可能出现如下症状:颈部、嗓子难受,堵塞感,常伴有大汗症状;上肢和左肩痛、持续后背或上腹痛、牙痛或下颌痛,这些可能是心脏缺血导致的疼痛放射,并多伴有大汗。
突发心梗如何自救?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车文良表示,当出现持续15分钟以上不缓解的急性胸痛症状需要紧急就医时,应第一时间拨打“120”,告知准确位置。其次,呼叫救护车非常关键。心肌梗死、主动脉夹层、肺动脉栓塞等急性胸痛患者发病早期随时会发生猝死,在救护车上会有专业人员予以急救。最后,如果患者已到达医院,请务必前往急诊科分诊台及胸痛中心就诊,不必等待排队。
为最大程度降低心梗风险,还在于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好习惯,远离风险。像是高血压、吸烟、糖尿病等都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,很多患者患病后慢病管理仍未做到位,导致我国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仍在持续升高。因此,要做到戒烟限酒,规律饮食,保持平和心态,规律运动,保证充足睡眠,同时控制血压、血脂、血糖在合理范围。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